-

周顺忠一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助力数字法治政府建设

            一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助力数字法治政府建设

周 顺 忠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亟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新时代建设数字法治政府,也迫切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智慧和启迪,郑板桥等古代圣贤身上具有很多我们共产党人值得汲取的宝贵精神遗产和文化品质,本文从其“岩竹”品质论证。

主题词:数字法治政府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古代圣贤;郑板桥“岩竹”品质;源头活水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眼下着力建设数字法治政府迫切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智慧和启迪。本文联想到历史上著名的圣贤郑板桥,其身上具有很多我们共产党人值得汲取的宝贵精神遗产和文化品质。本文试从这一视角出发,从郑板桥“岩竹”品质入手展开论证。新时代的数字法治政府建设亟需弘扬先贤“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岩竹”品质。

一、什么是郑板桥等先贤的“岩竹”品质

在数字法治政府建设的科技创新中,必将遇到很多困难,清朝诗画大家郑板桥的诗文给予我们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1]这是他在晚年创作的题画之诗《竹石》。诗为心声,诗可言志。诗人借竹缘情,以竹自况,托竹喻人。竹子生长在石头的缝隙中间,一年四季,寒冬酷暑,始终常青,任由风吹,激荡石心,但撞不倒,击不垮,依旧坚强挺拔,傲然生长,实谓“千磨万击还坚劲”。不论什么狂风均不能将它从根部拔起,因为它“咬定青山”,就如同山上和悬崖上的青松一般,将自己的根部深深地、紧密地扎根于大山的深处,真谓“任尔东西南北风”。先贤“借竹来表达自己的情怀或表现自己的人格理想”[2]是中国文人雅士、中国古代的士大夫拥有的清高心境和自律意识的彰显,也是人格风范的外在表现形式。“竹作为一种特殊的质体,已渗透到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色彩,积淀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国竹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心灵的庞大载体,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依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五千多年悠久文化历史的民族,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热爱森林、创造森林文化的民族。”“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文明在森林中诞生和发展,历史上的文明古国都诞生于森林中,并在森林中得以发展而辉煌于世。森林对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而且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悠久的森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竹文化是森林文化中独树一帜的一个重要分支。”[3]诗如其人,郑板桥是江苏省扬州人,是扬州画派“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4]。徐悲鸿对郑板桥给予了高度评价:“板桥先生为近300 年来最卓绝的人物之一, 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 观其诗文及书画, 不但想见高致, 而其寓仁慈于奇妙, 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5]郑板桥于1996 年被周积寅编进了《明清中国画大师研究丛书》一书中,立论的依据是把郑板桥作为“明清两朝最具代表性的十六位画家”之一。[6]作为清代十二大才子之一,郑板桥于2005 年被上官云飞写进了《大清才子命运》。[7]作为艺术界的伟人,郑板桥被文小竹写进了《改变世界的100 个伟人》一书中。[8]在具有两千五百年建城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扬州,[9]在淮海路旁有一座著名景点“扬州八怪纪念观”。由于它坐落在风景名胜瘦西湖畔。笔者曾经经常前去瞻仰、观看、体察、感悟,所思所想甚多,感受深切。郑板桥是兴化县人,与我的老家宝应是隔壁邻县,同属于里下河地区。[10]

加强新时代政府治理的科技创新,明晰“治理问题,以用为先”的鲜明政策导向。在具体工作中,我们需要自觉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岩竹”品质。坚持理论创新,着力建设数字法治政府,亟需坚决破除官僚主义那种陈旧式的不合法理及其现代政府实践运行机理的做法,积极倡导数字法治政府建设,我们要继续坚持这一科学的政府治理理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松劲、不折腾,按照既定的改革创新思路深入实施和强势推进,一以贯之狠抓落实,坚持“咬定青山不动摇”,坚决抓出系统治理和整改工作的效果来。

二、数字法治政府建设亟需弘扬“扬州八怪”富含的革故鼎新精神

我们在推进新时代政府治理的科技创新中,必将遇到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障碍,数字法治政府建设亟需汲取“扬州八怪”富含的革故鼎新精神。全球范围内的文化界和学术界对“扬州八怪”展开了深入全面的系统研究,充分说明了“扬州八怪”所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富有的革故鼎新的时代精神,这是全球理论界关注和研究这一文化魁宝的理论价值和动机溯源。有学者[11]研究指出, “上世纪80 年代中期以后, 扬州八怪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热点, 取得了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不但在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考证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有理论深度的研究论著大量出现”。 “国外学者和台湾学者对扬州八怪的研究成果被介绍到内地”。 在《俄罗斯人研究扬州八怪的新成果》文中,高莽介绍了2000 年俄罗斯国家艺术学研究院出版的、汉学家索科洛夫·列米佐夫所著的学术专著《扬州八怪———中国十八世纪绘画史略》。[12]2002 年11 月,“扬州八怪艺术国际研讨会”在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扬州市隆重召开,来自美国、瑞典、韩国等国家和我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及其大陆的10 多个省市专家学者与会议。

新时代建设数字法治政府,是新的长征路上的一场“革命”,亟需弘扬“扬州八怪”富含的革故鼎新精神。第一,什么是数字法治政府?建设数字法治政府就是坚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促进依法行政,着力实现政府治理信息化与法治化深度融合,优化革新政府治理流程和方式,大力提升法治政府建设数字化水平,目标是全面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中共中央、国务院《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确立了今后五年法治政府建设的总体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数字法治政府”的基本路径和目标要求。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变化决定了新发展阶段的发展必须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在发展与安全并重中更加重视全面与共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数字法治政府建设的力量源泉和不竭动力。第二,数字法治政府究竟“革”谁的“命”?各种既得利益集团与固定思维模式是深化改革的阻力,汲取前苏联的惨痛悲剧,顺应人类民主政治建设规律,加快数字法治政府建设,我国必须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锻造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建成世界上最强大的执政党。加强政府治理变革,建设服务型政府、集约高效型的数字法治政府,坚决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谋求政府治理效益和成本的最佳组合比,实现集约型增长。对政府“瘦身”和“强身”并重,去除与现代法治和数字时代不相符的职责,增强科技元素和法治元素,变管理为事后监管,变管理为服务;系统推敲,环节相扣,以钉钉子精神抓考核管理,抓出成效;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策于民,推进政府流程再造,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改善治理能力;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大力展开整风运动,整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沉疴痼疾,铲除慵懒散等恶习。第三,如何革命?以数字化改革助力政府职能转变以人才强国战略保障实施。数字法治政府建设重在构建以数字和法治双轮驱动的政务新机制、新平台、新渠道。以数字化改革政府职能,发挥数字化在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职能的重要支撑作用,统筹推进各行业各领域政务应用系统集约建设、互联互通、协同联动,构建协同高效的政府数字化履职能力体系。健全科学规范的数字政府建设制度体系,依法依规促进数据高效共享和有序开发利用,统筹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提升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水平。彰显人才强国精神,加快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科技交融型人才队伍,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推进人才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重用高科技人才和法治人才,强化人才建设与培养。政府从数字和法治两方面培养和提升干部能力,既要善于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加快培养和建设一支业务熟、技术精、素质高的年轻化、专业化干部队伍,能够驾驭数字法治政府的运营管理,又要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强履职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

三、数字法治政府建设亟需弘扬“扬州八怪”的坚韧执著品格

数字法治政府建设是一场攻坚战,是一场新时代的自我革命,亟需弘扬坚韧执著品格,在统筹做到“五个坚持”上努力下功夫。

第一,坚持放眼全球,在中国现代化与经济全球化之宏大视阈中汲取全球经验教训并为我所用。直面艰巨复杂的国际局势和错综复杂的世界变局,必须把中国现代化历程同经济全球化统筹考虑。我国所处的社会情形与100年以前美国改革者所面临的情形极为相似。我们亟需借鉴全球政府再造理论。再造就是创造具有内在改进动力和企业家思维的公共部门,即创建“自我更新的体制”,以“掌舵”与“划桨”理论加大我国政府再造,减少审批,强化引导、监督、检查、规制。《再造政府》描绘的“路线图”是通过“十大原则”来创造企业化政府,“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进行根本性转型,以大幅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变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机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数字法治政府即给中国政府瘦身,减少行政审批,构建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清廉政府、有限政府和透明政府,借助法治和科技的双重力量规划政府治理变革的路线图和改革路径。

第二,坚持借鉴欧美经验,整体政府倡导整体协同与民主法治并重。数字技术相关的组织协同、程序再造、自动化行政、算法、公共数据利用等给行政法治带来挑战,行政法与技术的融合内涵需深入研究,沿用“通过设计的行政法”、“良好行政影响评估”等原则,努力促进形成更高程度的合法性原则。亟需理顺信息与数据的关系,为数据治理提供组织法与行为法上的支撑。亟需重视数据权属及开发运作模式,处理好公众利用公共数据的民主权利与公共数据商业效益的平衡问题。美国联邦政府将公共数据无偿开放,强调民权、消弭门槛、鼓励扩散。欧盟《公共部门信息再利用指令》统一采取边际成本收费方式,逐步市场化。中国各地经营性收费的不合理定价,未尽显可接近性原则,难以发挥数据价值。未来应以全面开放性为主兼顾市场性,允许多元主体参与开发并交易:一是政府单独开发模式,免费开放;二是政府与企业等社会主体合作开发模式,适当收费;三是公众、企业及社会主体单独开发模式并对公共数据服务适当收费。

第三,坚持为人民为中心,弘扬斗争精神,勇毅前行。人民是改革开放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主体,改革发展的成果应当惠及全体人民,实现现代化也需要紧紧依靠十四亿全国各族人民群众来共同创造。建设数字法治政府,改进政府治理,通过政府的善政,带领人民在创造美好生活中实现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举起全面从严治党的大旗,坚持党要管党,以党建引领改革,推进政府治理,以全面依法治国精神去校正数字法治政府建设的航向,体现公平正义、人权至上、程序正义、实体正义等治髓,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强政府治理变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理念,变管理为服务,推进政府流程再造。加强党政干部法治素质和科技素质的养成,运用法治和科技提升履职能力,设置门槛,逢进必考、逢升必考,倒逼学习。加强各级政府科技平台的研发和集成使用,遵循立体化、协同性原则,各省统筹建成各级互联、协同联动的政务服务平台,从省到村网上政务全覆盖。实行政务数据有序共享,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明确权责,构建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并辅助行政决策、行政立法、行政执法。深入推进“互联网﹢”监管执法模式,尽早实现各方面监管平台数据的联通汇聚,推进智慧执法和APP掌上执法。加快建设全国行政执法综合管理监督信息系统,建立全国行政执法数据库。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并考核管理。制定岗位目标责任制,严格监督、考核和管理,健全奖惩机制,加大考核标准的制定完善等,加强结果运用。数据安全与人权保障统一。遵循数据治理的道德准则并实现良好行政与服务公益目标,处理好个人隐私、数据安全问题,汲取“滴滴”事件的严重教训,维护国家安全、经济安全,维护民生权益,保障人权。

第四,坚持马克思主义“扬弃”方法论,在批判中“拿来”,深入洞悉区块链赋能的缺陷与风险并科学改善。一是选用联盟链。直面区块链使用不当可能引发“唯技术论”与政府不适配等缺陷,遵循数字法治政府多中心化治理而非去中心化治理的本真,去除区块链追寻去中心化和无政府主义的初衷,亟需改用联盟链,数字法治政府的超级节点由政府部门、企业代表及公民代表组成,各主体负载均衡;二是以“代码+法律”原则改善之。完全把政治交给代码的“唯技术论”容易导致懒政、追责主体无法确定、技术异化等问题,数字法治政府主张“代码+法律”而非代码即法律,亟需把区块链这一技术规则与现实法律规范结合,兼顾技术规则可行性与法律规范权威性。

第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努力自建数字法治政府。政府独立自主建设数字法治政府是必然趋势,亟需弘扬古代先贤的品质以明心志,因为这是难度最大的,需要集成攻坚,但风险可控、便民服务,避免被平台裹挟,汲取平台滥用数据霸控菜市场教训,避免危害国家安全事件。我们亟需打破利益固化的羁绊,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创新精神和古代先贤的民本情怀及明达智睿思想,光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张力和创新变革的文化魂魄,来寻找智慧去启迪我们的心志,在碰撞中产生思想火花,加速我国政府革新的时代进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是要在新时代的数字法治政府建设中,充分汲取郑板桥等古代圣贤的为人、为官、为事给我们带来的哲理启示与政治教益,“岩竹”所蕴含的坚韧执著品格深刻地启迪着后人,在积极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征程中需要牢固树立“咬定青山”、“胸有成竹”的自信心,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豪放乐观的创业激情,始终咬定心中的民族复兴“中国梦”之伟大梦想,畅想未来,决不为眼前所遇到的暂时困难和障碍而停滞不前。在新时代着力推进政府创新治理的艰巨工程中,我们要始终从圣贤“岩竹”所揭示出的坚韧、执著品质中受到启发,以此明智,树立信心,筑牢底气,增强政府科技革新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推进数字法治政府建设进程。

(作者系公安部智库研究员教授、人大博士、中央编译局访问学者)



[1]张开城,君子人格与“比德” 学术月刊1995 (12):28.

[2]李世东、颜容,中国竹文化若干基本问题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9.

[3]同上:6.

[4]郭味蕖,扬州画派的郑板桥,1960/07。另见刘志雄,既有传统又富于独创精神——透过郑板桥看扬州画派的绘画实质,戏剧之家(上半月):2012(2).

[5]周积寅. 二十年板桥缘[J ] .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2) :149 - 150.

[6]周积寅. 明清中国画大师研究丛书·郑板桥[M] . 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

[7]上官云飞. 大清才子命运[M] . 北京: 西苑出版社, 2005 :2 - 21.

[8]文小竹. 改变世界的100个伟人[M] .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99-101.

9公元前 486 年,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开创了这座拥有近2500 年悠久历史古城的建城史,见扬州大学2009年中共党史专业的朱韫慧硕士论文扬州文化与扬州城市现代化研究.

10彭安玉.论明清时期苏北里下河自然环境的变迁,中国农史200601):111—118.

[11]周欣.近二十年扬州八怪研究综,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 11 月:92—98.

[12]高莽. 俄罗斯人研究扬州八怪的新成果———《扬州八怪———中国十八世纪绘画史略》[ J ] .中国书画, 2003(4)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