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顺忠:二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助力数字法治政府建设二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助力数字法治政府建设 周 顺 忠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亟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新时代建设数字法治政府,也迫切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智慧和启迪,郑板桥等古代圣贤身上具有很多我们共产党人值得汲取的宝贵精神遗产和文化品质,本文从其“一枝一叶”“关情”“悯民”情怀入手展开论证。 主题词:数字法治政府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郑板桥“一枝一叶”“关情”“悯民”;民本思想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眼下着力建设数字法治政府迫切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智慧和启迪。本文联想到历史上著名的圣贤郑板桥,其身上具有很多我们共产党人值得汲取的宝贵精神遗产和文化品质。本文试从这一视角出发,从郑板桥“岩竹”品质入手展开论证。新时代的数字法治政府建设亟需弘扬先贤“一枝一叶”“关情”“悯民”情怀。 一、郑板桥等先贤们的“ 一枝一叶”“关情”“悯民”之民本情怀 我们要学习先贤的“ 一枝一叶”“关情”“悯民”情怀,通过科技创新治理政府治理的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我们在这一科技创新伟大工程建设中,要始终从圣贤的“悯民”情怀中虚心学习,领会至善真理,始终在心中装着人民群众。古代的士大夫尚且能够在自己执政中做到“悯民”,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人和政府公务员,理应树立更高的思想追求,谨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并践行落实在行动上。 有学者[1]研究认为 ,“郑板桥的民本思想与其家庭环境、早年生活、文化传统等三个方面相关, 其思想内容可归纳为忧民、农夫第一、务本勤民、泽加于民、扶危济困、教子忠厚、画慰劳人等。”作为“扬州八怪”的杰出代表, 郑板桥诗、书、画“三绝”的高超成就, 是其民本思想的真实流露。他留给我们后人的不仅是一份难得罕见的文艺财富, 更是一份宝贵的魁丽的精神财富。早年家境贫寒,他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思想,学习感悟领会了民本思想,铭记了人民大众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力量,传承了中国古代政治家、思想家、先贤们的民本思想。如《尚书·夏书·五子之歌》中“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的思想,《孟子·尽心下》中“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荀子有关“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的思想。贾谊的“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 君以为本, 吏以为本”的思想。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经担任“监泰州西溪镇盐仓”(1022年),他给兴化留下的影响至深。范仲淹 “ 遗德在民”, 兴化人“永久弗忘”。[2]“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士大夫精神是他最为景仰和崇拜的宋代四大名相之一。他的文章展示思想,“叹老嗟卑, 是一身一家之事。忧国忧民, 是天地万物之事。”天地万物之事重于一家之事。他颠覆了古代的所谓“四民(士农工商”)顺序之习惯称呼,重新提出了“农工商士”的新观念,将农民摆在第一位,认为农民最苦。他认为农夫是“养天下之人”,所以他“最重”农夫,积淀出了他的“务本勤民”思想。受孟子的“得志泽加于民, 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的思想影响,他泽加于民。他指令弟弟郑墨将俸钱分散馈赠给宗族、姻亲和故交及其邻里乡党,反对笼中养鸟、盆中种兰, 就是对“亲亲为本”思想的体现。他两袖清风,“画兰嫁女”永世传诵。他托物言志,以画寄情, 用“兰” 、“竹”、 “石”之“香”和“节” 及“骨”来表达他经受得起历史的考验的道德品质和坚贞风范,并树立了理想,终生坚受道德情操,修行终生,矢志不渝。他在向上级汇报的诗句 “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反映他体恤民间疾苦。他在潍县做县令期间,突发自然灾害。他立即采取救灾、抗灾措施,“开仓赈贷”。郑板桥的道德情操和爱民情怀给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记,人民永远怀记他的德行和政绩。“去官日, 百姓痛哭遮留, 家家画像以祀。”[3] 二、要始终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这个圆心,规划好数字法治政府建设的宏伟蓝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始终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这个圆心,更好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为战略抓手,更好兼顾生存与发展、物质与精神、效率与公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是我们建设数字法治政府应该把握的指导方向和重大原则,也是深化改革的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着力建设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数字化服务体系,让百姓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 我们始终心中铭记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执法理念,始终坚持国家宪法法律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党的领导至上,自觉将政府工作中的人权保障事业与改善民生、推进法治文明和政治文明及其现代化事业的整体布局紧密结合起来,在自觉服务和服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时代征程中做好建设者和捍卫者的重要职责,始终用科技创新的理念来推进人权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要感知民众疾苦,体会人民对于幸福福祉的追求和公平正义的呐喊,积极做好本职工作。在感知民生的基础上,树立执政执法为民的宗旨意识,学习先贤“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中显示出的人本执政思路和悯民情怀,在坚持原则、刚正不阿中书写“写取一枝清瘦竹,乌纱掷去不为官” 的豪情气魄,树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为蝇头小利和利益集团等外来力量的威胁而动摇,敢于坚持原则、刚正不阿的人民公仆情怀和大爱无疆的豪放人格,保持清正廉洁的共产党人和公务员气节,用自己的忠诚实践和科技治理政府工作的先进理念,系统治理我国政府领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积极吸纳科技创新的治理思路和成熟做法,积极吸取民间智慧和基层首创的宝贵经验,勇树共产党人和公务人员始终坚持科技先导的鲜明立场,坚持用科学技术来提升我国政府工作中的科技含量,提升政府效能和人民满意度,将新时代推动政府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部紧紧地扎在科技创新的肥硕土壤中,用科技创新的时代实践和数字法治政府建设的成效来展树我国政府工作“任尔东西南北风”和“立根原在破岩中”的傲然风骨和坚韧品质。我国的政府工作始终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国情,自觉树立勤俭朴素、反对浪费、清正廉洁、执政为公、执法为民的执法宗旨,始终坚持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始终心中装有人民的主人位置,始终为党和人民“把好关”、“ 把严门”、“科技新”、“创新强”、 “治理善”、 “队伍强”、“纪律严”、“透明公”、“人权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是指我们要发扬古代先贤治国理政中的民本情怀,在新的长征路上予以光大,当前要集中精力建设好数字法治政府。以郑板桥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士大夫的执政思想,彰显出了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崇尚的“民本”思想。这是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传统治理国家的哲学魁宝,是成功的政府治理理念。他们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建者和传承者,是我国政治制度思想史上的先贤达人,他们的睿智思想永远穿越并回响在历史的长河和时空走廊中,永远激荡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画廊里,给后人以永恒的启迪和永久的思考、至真的借鉴和不朽的传继。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来源与智慧积淀。他们是我们当代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发展的永恒榜样、人格楷模和动力源泉,我们理应积极响应中央号召,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学习借鉴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推进我国政府治道变革的文化启示、精神力量和历史探源。我们要自觉做好本职工作,坚持奉公守法,认真履行好自己的法定职责,为人民坚守岗位,执政为民,自觉树立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 三、多管齐下,着力推进数字法治政府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是推进我国数字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抓手和神经枢纽,是指挥系统,究其功能和作用的发挥程度来说,直接关系到我国数字法治政府建设的质量和效益,直接关系到问题治理的水平和程度,直接关系到我国政府工作的整体运行质态和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我国政府的科技信息化水平。我们要高度重视我国数字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科技创新指数及其发展。这是千万年的大计,是制约和提升我国政府效能的关键和动力引擎,对此先导性的要害地位和重要作用切切不可动摇和含糊。坚持“以用为先”的原则,我国政府创新要以解决问题、便捷人民、维护安全为鲜明的政策导向,要切实研究和解决目前存在的一系列平台裹挟等问题,推进数字法治政府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第一,直面挑战、解决问题,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中的第九个专题即提出了“健全法治政府建设科技保障体系,全面建设数字法治政府”的紧迫要求与目标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给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国家管理、社会治理、人民生活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近年来,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思维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政府的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治理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九大对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作出了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应用快速发展,政府治理方式也发生很大变化,数字政府的功能作用日益明显,越来越成为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路径。从数字政府到数字法治政府的提法变化,诠释了我党积极顺应数字时代的新要求,对政府理念、机构、职能、流程再造实施法治化变迁的进程,亟需技术维度与法治维度并重。建设数字法治政府就是坚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促进依法行政,着力实现政府治理信息化与法治化深度融合,优化革新政府治理流程和方式,大力提升法治政府建设数字化水平,其目标是全面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 第二,在便捷人民上深入持久地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始终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这个圆心,更好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为战略抓手,更好兼顾生存与发展、物质与精神、效率与公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是我们建设数字法治政府应该把握的指导方向和重大原则,也是深化改革的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应该牢记于心、内化于行,化为我们脚踏实地开展工作的重要指南与检验标准。 数字法治政府建设彰显了我党的性质、宗旨,因为它不仅仅代表了中国先进数字科技这一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了中国先进的数字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要求改进民生福祉的根本利益,而且通过现代数字科技和法治的手段来改善政府治理的流程及质量,铲除不作为、乱作为、消极怠工、人浮于事、肠梗阻等种种疑难杂症和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病症,某种程度上就是“革”政府那些自我本位、脱离群众、滥权懒政、凌驾群众之上的沉疴宿疾的“命”,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群众的呐喊和呼声等合理诉求为信号,不断矫正政府方向,加大政府治理的科技水平和法治水平,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高效廉洁政府、责任政府,变管理为服务,变事前管理为事后监管,通过立法、执法及规章制度来监督民事主体依法生产经营,在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规范经营,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加快推进政务服务向移动端延伸,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掌上办”,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和“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各地积极探索,上海“一网通办”、浙江“最多跑一次”、江苏“不见面审批”,安徽“皖事通办”。加强信息化技术、装备的配置和应用,推行便民服务和行政执法APP掌上行,“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路”,实现数据的跨省交换和共享,智慧操作、智慧执法,建设服务型政府,在群众参与中监督政府,着力建设融有限政府、服务政府、阳光政府、诚信政府、依法治理的政府和责任政府为一体的人民满意的科技法治型政府。 第三,始终紧绷维护安全的底线和红线,数据安全与人权保障完美统一。为此,一要始终绷紧数据安全这根弦,加快构建数字政府全方位安全保障体系。全面强化数字政府安全管理责任,力求避免数字法治政府建设为强势资本力量及其不法分子利用,进而盘剥民众、违法犯罪。互联网平台发展对政府监管带来了巨大挑战,政府需要进一步明确平台所承担的义务,并予以规制,实现数字政府与数字经济、数字社会的协调发展。重在彰显人才强国精神,加强队伍建设。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推进法治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政府干部应从数字和法治两方面培养和提升能力,既要善于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加快培养和建设一支业务熟、技术精、素质高的年轻化、专业化干部队伍,能够驾驭数字法治政府的运营管理,又要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强领导干部履职尽责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能力;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重用高科技人才和法治人才,强化人才建设与培养。展开整风运动,整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沉疴痼疾,铲除慵懒散等恶习。二要始终恪守法治原则,遵循公平正义的法理精神。在行政法治允许的范围内,谨遵法治的基本原则,符合公平正义的基本原则底线。我们要自觉地以此要求来总体布局和设置改革方案和建设流程,切实规范政府公权力的运作及其日常管理、监督和服务工作。在法治精神照耀下,数字法治政府建设必须彰显安全性与人权性的完美统一,讲法治的阳光普照进数字法治政府建设的每一个角落。亟需处理好数据安全和人权保障的辩证关系,数据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数字法治政府建设的首要考量,我们要从“滴滴打车”、平台霸占蔬菜经营权等事件中汲取足够的教训,引起足够的警惕。我们改革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而是为了国家治理的高效运转和社会整体进步及其赢得人民拥护支持,而绝不是肆意侵犯民众隐私权等合法权益,这是我们设计制度的时候必须牢记的红线,一切数据的查询和使用要留痕水印备查,要建立应有的制约规则,符合正当程序法则和社会公益法则,符合民主化的价值理念追求和信息公开透明及其社会监督法则,公民具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避免无政府主义下的社会碎片化现象,必须契合“通过设计的行政法”和“良好行政评估”等行政法治的原理要求,努力形成更高程度的“合法性原则”。三要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数字法治政府是中国政府为了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运用数字技术不断改革、改善和再造政府的动态过程,运用数字技术赋能政府效能提升,改善国家治理。我们需要持之以恒地不断深化数字技术的合法化、规范化应用,立足新发展阶段的数字法治政府建设必将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法治保证。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领域的深刻革命。把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治理智能化、法治化。加快建设全国政务一体化平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全面建设科技引领、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提升法治政府的数字化水平,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加强国家“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推进智慧执法,运用信息化技术装备,以大数据赋能精准监管,改善政府治理,通过善政带动社会善治,实现政府和民众协同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作者系公安部智库研究员教授、人大博士、中央编译局访问学者)
[1]卞孝萱,论郑板桥的民本思想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4,第457—461页。 [2]叶大发著《高邮军兴化县重建范文正公祠堂记》。 [3]见叶衍兰等著《清代学者像传。
文章分类:
中华文化
|